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水治理標志和要求
發布時間:2023-3-14 9:16:41 來源: 作者: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高質量發展本質要求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改變過去高投入、拼規模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推進科學、技術和制度的創新,提高科技和治理水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行業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協調性;堅持綠色發展,推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環境健康、生態良好、堅持開放理念,順應經濟潮流,擴大加深對外開放。
二、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跨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進入穩步下降階段,河湖生態流量逐步恢復、水生態狀況惡化趨勢扭轉。歷年統計數據表明,與煙(粉)塵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大氣污染物從2014年前后開始穩步下降,我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也已經改變上升趨勢轉而下降。其中化學需氧量數據因為統計口徑不同而年際波動較大,但不影響對整體下降趨勢的判斷。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大幅度下降。
三、河湖生態需水受到了重視,流域生態調度已廣泛實施,河湖生態流量逐步得到恢復,河湖水域功能達標率,水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開始轉為逐步改善。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根本好轉,水旱及相關災害防控能力大為加強,流域生態逐步恢復。水土流失治理顯著,以黃河為例,河流輸沙量呈趨勢性大幅度減少;森林覆蓋率增加,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發生地質災害的次數趨勢性下降,說明流域生態環境狀況有根本性改善,抗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洪澇和干旱災害的能力大幅度增強。
四、我國已經初步形成市場調節、社會參與、設施支撐的現代水治理體系,初步具備了現代化的水治理能力。與此同時,水價、水權交易、水工程招標投標、水服務購買等市場機制也發揮了重要的市場調節作用;專家咨詢論證、利益相關者意見調查、社會意見征求等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參與途徑和方式;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關注和投入的領域,水利科技在水循環基礎研究、水工程技術研究、水管理制度研究各方面進入先進行列,注重通過科技創新水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三、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水治理的要求根據高質量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對水治理所處階段進行判斷,可以推斷今后一個時期高質量發展對水治理的總體要求。
五、落實流域大保護的方針,切實轉變到以水資源利用和流域保護水治理模式;避免“流域保護的工程化思維”、企圖通過大規模修建工程的方式來解決生態問題,而要尊重生態規律,以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本底狀況為生態保護原則,利用自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恢復的能力,改變人類過度干預自然的錯誤行為,主要采用減少人類破壞、自然恢復的方式來保護和恢復生態。在用水微增長情況下,除個別缺水地區,不應再追求擴大供水規模,而應以提高供水保證率和供水質量。對于農業灌溉,傳統的供水保證率標準是75%,這對于高標準農田尤其是設施農業而言顯然標準偏低,是否可以提高到跟工業一樣的標(95%).
六、設施農業已經工業化,資本密集度也比傳統大田農業高了很多,理應有更高的供水保證率。對于城鄉生活用水,提高保證率和供水水質,應在替換不合格供水水源、規劃和修建城鎮應急后備水源工程、集中供水水源地保護、自來水處理和配送系統的質量提高、城鄉供水一體化、偏遠地方供水保障、提高供水效率等方面下功夫。我國大江大河、城市的防洪標準已經基本達到要求,但中小河流、農村地區的防洪除澇標準以及城市內部的除澇標準還普遍偏低。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從大江大河、城市的防洪,轉向高標準洪澇防治模式是大勢所趨。為適應和推動這一轉變,要緊的一項工作是加強縣級基層的防洪能力建設。
七、急需合理安排基層管理機構崗位設置、人員配備、服務支撐機構的配置,以保證基層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和能力來應對挑戰。
八、水管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改變傳統水利粗放式發展模式,積極應用和融合現代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精尖技術,發展精細化水利,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獲取及時、準確的水相關信息,提高水監測和計量水平,提高降雨、徑流等各種水變量的預報水平,是水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前提,提高水信息預報水平可以大大提高水管理績效;創新水資源配置和調度、流域綜合調度優化技術,是水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內容;發展水管理智能化技術是未來水管理精細化的方向。